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(以下简称“慕安会”)于当地时间2月14日至16日在德国举行。
慕安会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安全论坛之一,历史可追溯到1963年,最初是围绕北约防务政策展开的跨大西洋对话,后来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安全论坛,被称为“防务领域达沃斯”。会议的主旨是探讨国际安全形势、地缘政治、军事合作等重大问题,促进各国之间对线年首次参会至今,中方已连续26年派出代表团出席会议。近年来,慕安会上“中国专场”的主旨演讲因深刻阐述中国对国际安全形势的看法、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方案与合作方向,受到广泛关注。
而随着中国在慕安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,线上采访、编译外媒等报道模式已无法满足受众需求。今年,环球时报派出我和同事李艾鑫、夏彩云赴德国报道参会,这也是环球时报第一次派遣记者赴前方报道。
会议期间,德国慕尼黑雨雪纷飞。为了拍到各国政要,我们在阴森寒冷的户外蹲守数小时,终于拍到了美国副总统万斯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、时任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、北约前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等平时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面孔。
我们想离现场更近些,但按照主办方规则,记者即便持有记者证也无法进入主会场——巴伐利亚庄园酒店,只能通过申请主会场中的某场活动,并且提前向主办方媒体运营团队申请,经同意后,主办方届时才会派出2名工作人员“陪同”记者入场。该场活动结束后,2名工作人员须立即“陪同”记者离场,不允许在主会场内多做停留。
按照主办方的说法,他们会提前公布会议日程表。但直到会议正式开始前一晚,日程表仍未公布。如果一直等下去,根本来不及走申请“陪同”的程序。
我们早早关注到,全球化智库(CCG)在近年来的慕安会上,每年都与会方联合主办一场研讨会。我们便与CCG取得联系,得到了其今年也将联合慕安会主办以“2025—中国与全球的机遇与挑战”为主题的研讨会的消息。
我们立即联系主办方媒体运营团队,申请进入主会场报道该活动的权限,并得到批准。后来我们得知,这也是今年慕安会期间举行的7场中国议题系列边会中,唯一一场向媒体开放的活动。
临近开幕,我们才在慕安会官网上陆续刷出日程。安排相当密集:多数活动是以1小时、45分钟、30分钟甚至20分钟为单位进行的。而此时向主办方邮件申请“陪同”,时间上根本来不及。
每场活动开始前30分钟,慕安会媒体运营团队会在其指定的“媒体集合区”,确认现场排队前10位的记者,并将他们带入主会场。
比如说,一场主题为“造浪:印太的海上紧张局势”(Making Waves: Maritime Tensions in the Indo-Pacific)的分论坛,围绕南海形势、中美关系、中菲关系、中国的周边外交等议题展开讨论。与会嘉宾包括: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傅莹、菲律宾外长马纳罗、新加坡防长黄永宏和美国参议员克里斯托弗·安德鲁·库恩斯。
我们在“媒体集合区”排队至少3个小时,最终获得入场机会,也在现场亲眼目睹了中菲交锋。
我们在现场注意到,在所有嘉宾就座之后,菲律宾外长马纳罗才姗姗来迟。马纳罗宣称“菲律宾遵守国际法”,呼吁陷入紧张局势的各方“遵守”已签署的协议。中方则表示:“不能允许菲律宾在仁爱礁和仙宾礁的侵占行为,菲律宾的所作所为违反了各方共同签署的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》。”
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、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当场向马纳罗提问:
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签订的《巴黎条约》,将菲律宾的西部海域边界设定在东经118度。那么,位于该边界之外的黄岩岛和仁爱礁,怎么能成为菲律宾宣称的所谓“领土的一部分”呢?
马纳罗没有回答这个问题,而是转向了另一个话题。会后吴士存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细节:“我看到他(指马纳罗)翻看手机,试图找到答案。”
需要强调的是,中国在南海的所作所为完全正当,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。菲律宾应该回归对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》的承诺,为“南海行为准则”的谈判创造有利条件。
慕安会长期由欧美主导,发起与议程设定都体现西方意志。参会主体多为欧美政治精英,他们国家的政治体制、价值观相近。议题侧重西方关注的安全问题,反映的是西方视角和立场。
今年慕安会期间共举行了7场中国议题系列边会,涵盖广泛议题,包括中国在北极地区的作用、跨大西洋国家对中国的政策方针、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再平衡等内容。
实际上,无论是在主旨演讲,还是专题讨论等环节,“中国”都是慕安会上的高频词,与中国相关的话题也都是热点话题。有声音认为,应该在慕安会上增加中国议题会议数量。
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·图尔克在慕安会场边对我说,慕安会从冷战时期发展而来,而现在,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。欧盟与中国的合作空间很大,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讨论,这意味着需要安排更多会议,但慕安会对此还没有充分准备好。
塞内加尔前总理阿米娜塔·杜尔也说:“慕安会举办的时间很长了,但也需要考虑新的地缘政治格局,应再多设置一些论坛讨论非洲以及中国。”
可以肯定的是,中国媒体的力量较往年有所增强。今年还有另外几家媒体的想法和我们不谋而合,也是第一次专程从国内赴德报道慕安会。
相互交流后,大家都有一种“束缚感”,对西方制定的玩法和规则,我们还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,需要不断去探索。中国代表团相关工作人员也说:“很期望在慕安会现场看到更多中国媒体的身影。”
外国媒体也都十分关注中国媒体的动向。有一次,我们刚发完一篇报道,在媒体中心起身想要去接杯水,碰见一位相熟的日本记者对我说:“我看了你们的报道,能不能介绍一些中国参会嘉宾给我认识?”那时距离我们报道发出不过20分钟。
未来,我们会努力提升在西方主场的参与度,凝成一股力量拓展国际舆论场上的中国声音。